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9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滾動軸承的國家之一。從考古文物與資料看,中國最古老的具有現代滾動軸承結構雛形的軸承,出現于公元前221~207年(秦朝)的今山西省永濟縣薛家崖村。公元1280年(元朝)在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上也使用了圓柱滾動支承.盡管歷史上中國在滾動軸承技術領域曾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在舊中國軸承工業卻十分落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動下,軸承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高質快速發展時期。建國五十年來,中國軸承工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早期研制開發風力發電機軸承系列生產車間
現在軸承生產車間
軸承(滾動軸承簡稱)是機械工業使用廣泛、要求嚴格的配套件和基礎件,被人們稱為機械的關節。由于使用范圍廣泛,決定了軸承品種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由于要求嚴,決定了軸承質量和性能的重要性。軸承制造業是一種精密的基礎件制造業,它的精度以毫米(mm)來衡量,而普通機械零件的制造公差一般只有。電機的噪聲和振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軸承質量;高精度機床主軸的擺差和溫升,更是與軸承質量息息相關。通訊衛星消旋裝置中的軸承性能,直接影響其通訊效果;航天、航空中關鍵軸承發生故障,就會造成嚴重的事故。總之,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和家用電器等各個領域中的主機,其精度、性能、壽命、可靠性和各項經濟指標,都與軸承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軸承工業的發展還關系著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制造水平及機械設備的出口能力。
軸承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正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中國建立前,軸承制造業幾乎是一片空白。機械設備配套和維修需要的軸承,基本上依賴進口。當時,僅在遼寧省瓦房店和沈陽、上海及山西省長治等地有一些軸承廠、店,但能獨立生產軸承四元件(內外套圈、滾動體和保持架)的工廠沒有一家。1949年,全國軸承年產量僅為13.8萬套。中國建立五十年來,軸承工業飛速發展,軸承品種從少到多,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從低到高,行業規模從小到大。
軸承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奠基階段(1949~1957年)
1949年瓦房店軸承廠恢復生產,成為中國第一家獨立生產軸承的企業。抗美援朝期間,瓦房店軸承廠部分北遷哈爾濱,于1951年4月建成哈爾濱軸承廠并投入生產。1953年上海市軸承行業形成秦福興軸領廠、上工軸承廠、榮泰新機器廠和金興鐵工廠4個中心廠及10多個衛星廠。在原蘇聯援助下,全國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的洛陽軸承廠1954年3月底破土動工興建,1957年開始試制普通軸承13.6萬套。至此,我國軸承工業瓦房店、哈爾濱、洛陽、上海四個主要生產基地初步形成,為軸承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7年,全國軸承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套大關。
(二)體系形成階段(1958~1977年)
此階段處于國家“一·五”至“五·五”五個五年計劃發展時期,給軸承工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一·五”中期,洛陽軸承廠于1958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順利建成投產;上海軸承工業開始形成一個有地方特色的軸承工業基地;瓦房店、哈爾濱軸承廠充實完善,獲得較大發展。同時建成了部直屬的洛陽軸承研究所和第十設計研究院等科研、工廠設計機構。此時期,軸承制造業為重點主機配套的新產品發展較快,已開始生產汽車萬向節滾針軸承、磁電機軸承、機床主軸軸承和精密軸承,并試制了鐵路機車、軋鋼機、重型機械、石油工業和航空發電機、坦克等主機所需的部分配套軸承。
“二·五”時期,為適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成都、杭州、合肥、無錫、濟南、煙臺、上海、北京、廣州、昆明、長沙等地先后建成38個軸承廠(點),迎來了中國軸承工業第一個發展高峰期。這些軸承廠以后都發展成為各省市的重點企業。
在“三·五”期間,即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軸承工業建設投資的重點集中在遠離沿海工業發達的三線地區。在三線建設中,陸續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區,興建了貴州虹山、貴陽、蘭州、甘肅海林、陜西海紅、寧夏西北、青海海山和湖北襄陽等一批軸承廠,進一步改善了企業的布局。其中襄陽軸承廠,以生產汽車軸承為主,與進入七十年代,即“四·五”時期,軸承工業為滿足“大打礦山之仗”的需求,第二汽車制造廠同步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汽車軸承生產基地。
一批地方中、小軸承廠又紛紛建立起來,形成了中國軸承工業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在七十年代初的建廠高潮中,全國滾動軸承廠家已達600多個。此期間,短圓柱滾子軸承、球面滾子軸承、圓錐滾子軸承都有較快發展,軸承品種規格日趨齊全.到“五·五”初期,中國軸承制造業逐步建立起了瓦房店、哈爾濱、洛陽、襄陽軸承廠和上海軸承行業五個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以及星羅棋布的中小軸承企業。并建立了綜合性的科研與工廠設計機構和一些行業內的工藝裝備與測試儀器專業廠,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科研生產和后勤保障較完善的軸承工業體系。據1977年171個主要企業統計,工業總產值達到10.1億元(70年不變價),軸承產量1.2億套,職工14.7萬人,擁有主要生產設備4.8萬臺,固定資產原值14.9億元,全員總產值勞動生產率為6821元/人·年,均比前一發展期有較大的進步。
(三)高質快速發展階段(1978~1999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揭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在祖國大地洶涌澎湃。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軸承行業不斷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實現生產力大解放,使綜合技術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提高,行業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掀起了軸承工業發展史上第三次浪潮。
“六·五”時期,軸承行業貫徹執行機械部“三上一提高”的方針,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進一步改善了生產布局,增強了短線產品的生產能力,提高了經濟效益。在技術引進的同時,開展了與瑞典SKF、日本NTN、NSK、美國TIMKEN等名牌軸承公司的技術交往和合作。期間還開發了密封軸承、關節軸承、直線運動軸承、組合軸承、轉臂軸承、諧波傳動軸承等新產品,軸承設計水平逐步接近(或部分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其中瓦房店軸承廠生產的777/650型軋鋼機軸承,壽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哈爾濱軸承廠生產的B、C級3182120-3182122和2268120-2268122機床主軸軸承,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洛陽軸承廠設計的B3-706和B3-707型精密光學坐標鏜床主軸軸承,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
“七·五”期間,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行業實行改組聯合,調整產業結構,大搞技術改造,扶優治散,軸承工業生產持續高速發展。“七·五”末的1990年按290個主要企業統計,實現工業總產值(90年不變價)69.7億元,產量突破5.9億套,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4.2億元。本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軸承出口大幅增長,與“六·五”末期比,本期軸承出口創匯增長了16倍,年平均增長76%,90年達當時歷史最好水平,出口創匯高達億美元。
“八·五”后期,國家計委、機電部下發了《關于振興特定基礎機械和基礎件若干措施意見的通知》,明確了軸承為國家特定振興基礎件產品。軸承行業緊抓這一良機,及時制定了《軸承行業‘九五’發展振興綱要》,行業唱響“振興”主旋律,使軸承工業高質快速發展。行業以需求為目標,增強了為重點主機配套能力,并配合引進設備國產化工作,研制和生產了一批替代進口產品。例如,為寶鋼一期工程主體設備所需軸承國內產品配套率,品種達34%,數量達80%;行業自行開發的鐵路客車軸承,解決了長期的質量關鍵問題,達到國際九十年代初同類產品的水平;為泥漿泵配套的圓柱滾子軸承被評為國優金質產品獎。冶金、礦山、軋機、石油鉆機和軍工專用軸承產品的質量亦有明顯提高。還研制出一批新工藝和專用設備和儀器,如天水軸儀廠研制的外球面軸承膠蓋機、軸承零件退磁清洗機,瓦房店軸承廠制造的鐵路軸承專用設備MK7675數控雙端面磨床等。
“九·五”期間,軸承行業確定以開發“三車”(汽車、鐵路客車貨車、工程農機車輛)、“三機”(冶金、礦山、石化機械,精密機床,電機)和“三高”(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精高效專用設備)軸承及設備為特定振興產品,集中力量重點解決供需矛盾突出、技術難度大、擴大出口創匯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的軸承產品和專用工藝裝備。由于近年來國家大的經濟環境的影響,行業中大中型國有企業遇到很大困難,因而“九·五”項目的執行情況還不盡人意,特別是后兩年的技術改造任務還相當艱巨。但也有部分考核指標取得較大進展,如工業總產值(90年不變價),到2000年目標是209年,工業總產值已達到200億元,為考核指標的95.7%。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軸承工業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其主要標志是:
舊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打破,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形成,軸承行業已建立較完備的工業體系。經濟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按90年不變價計算,定點企業軸承工業總產值1978年為19.3億元,而到1997年已達127.4億元,提高了5.6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4%,是新中國軸承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如以銷售總額計,二十年間提高10.7倍,年平均遞增率為13.8%)。此期間由于鄉鎮企業、三資企業迅猛發展,使軸承生產能力節節攀升,全行業1997年工業總產值已達200億元,以此估算,二十年中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3.2%。定點企業1980年工業總產值(90年不變價)僅為20.0億元,而到1991年達到了80.4億元,表明軸承行業較早提前實現了工業總產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加,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登上新臺階。在“六·五”、七·五”和“八·五”三個“五年計劃中,中央、省、市和地方對軸承工業的技改和基建投入74億元(其中“六·五”2億元、“七·五”19億元、“八·五”53億元),“九·五”建議42億元,使生產能力迅速增強,技術水平明顯提高。
軸承工業為主機和重大技術裝備的配套能力有較大增強,為國防建設和發展高新技術提供了高質量的新產品;軸承出口所占份額較高,1997年全行業軸承出口額7.8億套,創匯4.3億美元,按產值計已占17.6%,按產量計已達43.3%,軸承市場國際化程度明顯改觀。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機器人唱響現代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