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22
近期在中國香港舉行的國際電信聯盟2006年世界電信大會上,總部位于以色列的ComSys通信與信號處理公司透露了該公司的ComMAX多模OFDM/A基帶處理器的一些細節。該處理器采用了靈活的架構進行設計,以支持現有及將來的移動WiMAX profile,為GSM/EDGE等蜂窩業務與移動WiMAX業務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主要瞄準有意為其終端添加移動WiMAX功能的手機OEM/ODM、PDA設計人員和SD卡制造商應用。該公司宣稱,為了滿足移動終端對功耗與尺寸的嚴格要求,ComMAX的軟硬件劃分經過了優化,并且集成了可配置的調制解調器內核,可以滿足從移動WiMAX、3GPP LTE到未來4G標準要求。
無線基帶處理邁向更高集成度
ComSys公司的產品經理Ehud Reshef介紹,目前ComMAX系列包含兩款芯片,分別是CM1100和CM1125。其中CM1100是一款單獨的移動WiMAX基帶處理器,它采用MCU+DSP架構,設計用于與蜂窩基帶處理器一起多模工作。Reshef透露,這款處理器將于9個月后開始提供樣片。
與CM1100相比,CM1125進一步將WiMAX基帶處理器與蜂窩基帶處理器集成到單顆芯片上。CM1125支持上行和下行64-QAM調制,集成了GSM語音和WiMAX VoIP支持,符合WiMAX論壇移動臺2類規范、12類E/GPRS移動臺規范和雙模傳輸(DTM) 11類規范。
在移動WiMAX的幾項關鍵技術中,OFDMA提供了更高的頻譜效率和容量等,已被3GPP列為LTE研究的主要候選技術。而CM1125的關鍵特性中,就包括可擴展的OFDMA調制解調器引擎。此外,在移動WiMAX中,移動臺可以通過當前的服務基站(BS)廣播的消息獲得相鄰小區的信息,或者通過請求分配掃描間隔或者是睡眠間隔來對鄰近的基站進行掃描和測距的方式獲得相鄰小區信息,對其評估,尋找潛在的目標小區。而ComSys的CM1125支持在GSM/EDGE與移動WiMAX之間的無縫切換(handover),采用了先進的相鄰小區管理技術,支持無線接入技術內部(Intra-RAT)和無線接入技術相互(Inter-RAT)切換,并支持對于移動臺而言屬于可選的快速基站轉換(FBSS)切換。
圖:基于CM1125基帶處理器的手機方案的功能劃分。
CM1125采用低功耗的90nm工藝制造,據稱具有優化的省電模式,并支持多RAT電源管理。它還集成了全部移動WiMAX PHY、MAC和安全子層(PS)軟件套件,以及包括多協議SoCLogger在內的全套開發軟件套件。而在物理層中,它支持雙天線移動臺,其中包括對下行鏈路MIMO和空時編碼(STC)的支持、非MIMO模式接收器多樣性的支持以及對MIMO的混合自動重傳(HARQ)支持。
除了ComSys,一直積極引領WiMAX技術開發的英特爾公司也在此次ITU世界電信展上透露,其首款移動WiMAX基帶芯片產品已經設計完成。不過,與該芯片相集成的是英特爾先前推出的單芯片、多頻帶WiMAX/Wi-Fi無線技術,兩者共同組成了一款名為英特爾WiMAX連接2300的完整芯片組。與ComSys一樣,英特爾也將MIMO功能集成到了移動WiMAX基帶芯片之中,以提高信號質量和無線帶寬的吞吐量。英特爾的基帶芯片還采用了與其WiMAX和Wi-Fi解決方案相同的軟件,從而確保連接的統一管理。此外,該基帶芯片還可降低功率需求,從而延長電池使用時間并減少散熱,以支持更纖小的外形設計。
手機還是筆記本?市場應用還待2008
據Reshef介紹,CM1125的尺寸為12×12mm,其功耗在CM1110的基礎上下降了50%,不到300mW。CM1125的工作芯片已經問世,具體的出樣時間將在2007年間。Ehud解釋說,預計要到2008年才會出現對該芯片的市場需求,所以也沒有必要過早推出芯片。無獨有偶,英特爾完成其WiMAX連接2300芯片組的設計后,將致力于產品的驗證和測試,并預計于2007年底開始將插卡和模塊推廣上市。
無論是手機等移動終端,還是筆記本電腦,都是移動WiMAX技術的潛在應用領域。在香港ITU世界電信展期間,英特爾公司還展示了基于迅馳雙核技術的筆記本電腦,該電腦可在移動WiMAX網絡中以寬帶速度接入互聯網。
對于英特爾的這項舉措,Reshef認為,筆記本電腦主要面向膝上應用,為英特爾這樣的在移動計算領域已經頗有建樹的公司而言非常適宜,但對于ComSys這樣的規模相對較小的公司而言,還是會專注于推動移動WiMAX在手機方面的應用。“在這方面我們才更有優勢。”Reshef強調。
對于中國運營商來說,2007將是他們部署3G的重要一年,不太可能在WiMAX方面釋出大量投資。也許是深諳于此,Ehud承認,該公司融合GSM/EDGE與移動WiMAX的基帶處理芯片主要瞄準巴基斯坦和阿聯酋等發展中國家應用,雖然從技術本身來講,它對中國也同樣適用。
作者:周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