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工業控制產品 > 運動控制 > 工業機器人 > 直角坐標型工業機器人
發布日期:2022-04-18 點擊率:60
海南人趙先生終于告別了困擾他的先天性心臟病。日前他在廣州成功接受了心臟修補手術,而在他心臟上動刀的,是一臺手術機器人。
記者2月15日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外科獲悉,今天,出院1個月回院復診的趙先生康復情況良好,一切正常。這也是華南地區首個機器人微創心臟手術。
心臟有缺陷三十多年竟不知
35歲的趙先生去年底因咳嗽、咳痰半個月,到當地醫院就診。據他的妻子介紹,聽診沒有問題,但B超顯示,他的心臟有房間隔缺損,懷疑有“膜部瘤”。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心臟病。2016年開始才有點胸悶、疲倦,以前讀書時我沒有什么異常,上體育課也沒有問題。”趙先生說,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全家人都很納悶。
醫生同樣感到有些意外。“這種情況可以稱得上 神奇 。”操作機器人為趙先生治療的中山一院心外科副主任區景松教授表示,患者自稱過去沒有異常,只是在去年底出現了肺部感染。正常來說,這類病人一般要在7歲以前進行手術,拖到35歲一般喪失手術機會,只能等死或等待機會渺茫的心肺聯合移植。
從海南轉院到中山一院后,趙先生又給醫生帶來新的意外。手術前,他在海南和廣州進行了兩次影像檢查結果。手術中,區景松發現他的病情和影像檢查結果并不一致:心臟的房間隔缺損并非“一個洞”,而是大小不一的五個孔。“他的病情屬于多孔型房間隔缺損,五個孔最大的直徑一點五厘米。”區景松說,這種病情不適合采用封堵器治療,只能進行縫合。
首例機器人微創心臟手術由中山一院心臟外科副主任區景松教授主刀,周立主治醫師作助手進行,該院心臟外科首席專家張希教授和王治平教授在手術室指導。當天,機器人微創手術在麻醉科、體外循環、手術室等多學科配合下順利完成。術后趙先生返回監護室,生命體征平穩,當天晚上順利拔出氣管插管,第二日即轉回普通病房,恢復順利。
機器人“補心”難度更高
手術機器人的全稱是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英文名da Vnici S,即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由Intuitive Surgical與IBM、麻省理工學院和Heartport公司聯合開發的一種新型微創手術設備。因此,機器人心臟手術實際上是在胸腔鏡微創心臟手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目前機器人手術多用于治療泌尿系腫瘤等腹腔疾病,國內采用手術機器人輔助治療胸腔疾病的案例相對較少。而機器人微創心臟手術對心外科、麻醉科、體外循環、手術室、監護室的合作有更高要求。
區景松介紹,對于這類房間隔缺損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傳統的開胸手術創面大,術后并發癥風險相對較高,如果術后沒有并發癥,一般也要十天才能出院。
與同屬微創治療范疇的胸腔鏡心臟手術相比,機器人心臟手術則具有七大優勢。一是.手術視野可放大10倍以上,而普通胸腔鏡手術只能放大手術視野3-5倍。二是為主刀醫生呈現三維立體高清影像,胸腔鏡則呈現的是平面二維視野。
三是手術器械可以模擬人手腕的靈活操作,濾除不必要的顫動,超越了人手的精確度。四是機器人有7個可旋轉540 的手術器械,即使在人手不能觸及的狹小空間也能精準操作,超越了人手的局限性。五是機器人有實時監控系統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杜絕誤操作的發生。六是避免了主刀醫生與病人的直接接觸,可減少手術醫生的感染風險。七是主刀醫生只需要坐在操作區進行操作,避免了長期站立帶來的疲勞感。
“可以做胸腔鏡手術的心臟病患者,皆可進行機器人心臟手術。”區教授介紹,手術的適用對象包括患有房間隔缺損、粘液瘤、三尖瓣和二尖瓣病變、部分性肺靜脈引流的成人患者和10歲以上未成年人。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