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1
作為堅定的綠色出行主義者,小編日常上下班首選的交通工具非地鐵莫屬了。坐地鐵,最熟悉不過的聲音就是“滴。滴。滴。滴”的警報聲了,好像在說:“要關門啦!!!下一班趕早啊!!!!”。往往在這時候,總會有急促的腳步聲與之交相輝映,讓那些阻擋在他們奔跑道路上的人們早點準備,提前避讓,“都給我讓開,老子上班要遲到了!!!”……真心佩服這些和時間賽跑的人,但很多時候,盡管已使出洪荒之力,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拒之門外……。小編是個不折不扣的理工男,世間萬物數(shù)字化,是我的強項。多年來,行走“地鐵江湖”,我就總結出一個安全距離,也就是說在聽到“滴滴”聲時,通過我與月臺的大致距離來判斷,何時該跑,何時該放棄等待下一班車。
光幕的安裝與地鐵沖刺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需要考慮安全距離。這看似完全不搭調的兩樣東西,卻有著意想不到的相關性。
對于光幕的安裝,從方便生產操作的角度考慮,肯定是距離設備越近越好,但從安全角度考慮,必須確保人員從觸發(fā)光柵,到接近危險源這段時間內,設備已經完全停止下來,因此有一個最近距離。
究竟這個距離是多少,怎么計算?這不但需要有異常強大的數(shù)學功底,還需要熟悉相關的安全標準。要同時滿足這兩條的科技型人才,可是鳳毛麟角哦,小不才,便是其中之一啦!接下來進入小編科普時間:
根據(jù)標準ISO 13855(機械安全——與人體部位接近速度相關的防護裝置的安裝位置):
最近距離 S = (K ×T ) + C
其中:
S:最近距離(單位:mm)
K:人體部位的接近速度(單位:mm/s)
T:整個系統(tǒng)的停止時間(單位:s)
C:額外距離(單位:mm)
(簡而言之,就是距離=速度X時間,再考慮個額外距離C。有沒有一種深入淺出的感覺?當然啦,這個公式只有在宏觀低速世界才是成立的哦)
如圖所示:
系統(tǒng)的停止時間T需要將光幕的響應時間和設備的停止時間疊加,而接近速度K和額外距離C是多少呢?
標準ISO 13855給出了答案,小編進行了整理,如下表格所示:
不同分辨率的光柵以及多光束的光柵,K和C的值或算法也會不同。
我們舉個簡單例子:
有一臺設備的停止時間為60ms。設備前方需垂直安裝一套光柵進行保護,光柵的分辨率為14mm,響應時間為30ms。在這個例子中,人員的身體部位沒有機會越過光柵。
因為分辨率d=14mm < 40mm:
S=2000 x T+8(d-14)
其中:T=(60+30)ms=90ms
S=2000 x +8(14-14)
S=180mm
其實以上算法只適合垂直安裝方式的光柵,而且是人員的身體部位沒有機會越過光柵的情況。假如光柵是水平安裝或者傾斜安裝的呢?如下圖:
又或者人員的身體部位有機會先越過光柵,如下圖:
在上述的這些情況下,安全距離的算法是會有些改變的,因為篇幅原因,這邊就先賣個關子,堅定不移地貫徹“淺談”的指導思想。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常見的紅外熱像儀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