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10-09 點擊率:70
自2004年被發現以來,石墨烯因其特殊的納米結構以及優良的光學、電學等特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迅速成為生物傳感器研究中的熱點材料,成功檢測多種生物小分子、DNA、酶、蛋白質以及細胞等。
“生物傳感器是生命分析化學及生物醫學領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和治療研究。但石墨烯生物傳感器目前處于實驗室階段,還未實現產業化。”史濟東說。
據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人員介紹,石墨烯用于生物傳感器領域研究的重點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石墨烯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包括安倍型傳感器、電化學發光型和場效應晶體管型等,涉及酶傳感器(用于檢測過氧化氫、葡萄糖、抗壞血酸、多巴胺、尿酸等)、免疫傳感器(用于檢測病毒、細菌、癌癥標記物等)、DNA傳感器、蛋白質傳感器等;二是石墨烯光學生物傳感器,包括熒光傳感器和基于共振能量轉移傳感器。
石墨烯用于生物傳感器領域的SCI論文發文年代分布呈現出如下特征,2005 年至2009年發文量相對較少,年發文量不超過100篇,主要來自美國和中國,研究進展相對緩慢,處于技術孕育期。隨著201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后,全球石墨烯用于生物傳感器SCI發文量增長趨勢逐漸明顯,2015 年SCI發文量突破了2300篇,相關技術進入快速成長階段。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共有8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石墨烯用于生物傳感器的相關研究,其中SCI發文量前10位國家依次是中國、美國、印度、韓國、伊朗、臺灣、新加坡、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上述10個國家在石墨烯用于生物傳感器領域的SCI發文量占總量的81.61%。其中中國在該主題的研究中占有明顯優勢,其發文量占全部論文的47.76%,位居第2位的是美國,其發文量占全部論文的9.39%。
在高被引論文方面,石墨烯用于生物傳感器領域SCI論文屬于ESI高被引論文有345篇,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ESI高被引論文主要來自中國(176篇)、美國(86篇)、新加坡(39篇)、韓國(23篇)和印度(15篇)。
值得一提的是,前10位ESI高被引SCI論文中,有6篇發文來自中國福州大學、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4家機構,3篇來自美國西北大平陽國家實驗室、中弗羅里達大學和美國海軍3家機構,可以看出中國在該技術領域擁有一定的技術優勢。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